承德巧農(nóng)婦縫制新奇枕頭申遺成功并銷往全國
提起承德縣石灰窯鄉(xiāng)大范杖子村的宮鳳君,村里人無不豎起大拇指,"她的手巧得很,做的枕頭賣到了全國各地。"
46歲的宮鳳君是承德市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"熱河耳枕"第五代的傳承人,她的這門獨家絕活是跟婆婆鄒氏學的。"嫁給丈夫馬德民不久,有一天看見婆婆在縫枕頭,那個枕頭跟平時我們用的不一樣,枕頭上有多個洞,婆婆告訴我這叫耳枕,睡覺時可以把耳朵放在洞里,舒服極了。我想學這種枕頭的做法,婆婆便教了我。"
據(jù)說這耳枕來頭可不小,是慈禧太后傳下來的。當年慈禧太后到熱河避暑,天氣炎熱,突發(fā)耳疾(中耳炎),耳內(nèi)化膿,疼痛難忍。御醫(yī)為了減輕太后的痛苦,發(fā)明了透氣的耳枕,命太后的貼身宮女晝夜趕工縫制。耳枕六面各有一孔,側(cè)臥身軀,耳朵放在孔內(nèi),不僅不會對患病的耳朵造成擠壓,還可在枕孔下面放入小盒子,收集流出的膿水。由于耳枕四面通透,空氣流通,對耳疾康復起到了很大作用,太后大悅。而馬德民太奶奶的妹妹正是當年慈禧太后的貼身宮女之一,出宮后把這項技藝帶到了民間。
耳枕的制作工藝很繁瑣,從打板、裁剪到縫制、裝芯,完成一個成品需要兩天的時間,"一塊布料照著版樣剪20個洞,兩個洞之間是10厘米,每個洞的邊長是5厘米,得用尺子標得絲毫不差,不然這一塊布料就廢了,這還不算難,最難的是縫制枕芯,一個枕芯需要將48塊布料縫在一起,我最開始做的時候失敗了幾十次,中間有好幾次想過放棄,但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。"
最初,她只是隨便縫制幾個送給親戚和鄉(xiāng)親們,2013年的一天,丈夫馬德民的朋友來到家中做客,無意中看到家里的枕頭很新奇,便提議她申請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試試,沒想到竟然成功了。
由于常年裁剪做活兒,宮鳳君的大拇指被剪子磨出了繭子,頸椎疼得要命,眼睛也變得有些模糊,在她的努力下,"熱河耳枕"已經(jīng)具備了一定的規(guī)模,她也將店面開到了北京,并雇傭了十多位鄉(xiāng)親,教授她們耳枕的制作工藝,"老一輩的思想是'傳兒媳婦不傳閨女',怕自己家的絕活被閨女帶到外人家去,現(xiàn)在是新社會了,這種傳統(tǒng)觀念也該改改了,只要是能將這門絕活兒傳承下去,教會他人也無妨。"
如今,宮鳳君的"熱河耳枕"銷往全國各地,隨著現(xiàn)代人們需求的增加,她又獨具匠心,研制出肘枕、頸椎枕、護腰枕、兒童枕等多個品種,枕芯也從單一的苦蕎變?yōu)榫哂兴幱脙r值的蠶沙、決明子、當歸、野菊等,"我已經(jīng)將自己的手藝傳給了女兒,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不能在她們這輩兒斷了。"(程雪霏)